古家具木材分类细说——如何看待木材贵贱

  • 2011-03-11
  • 行业新闻
  • 0
摘要:由于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原因,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常会用不同种类的木材制作家具。也就是说,一些古家具所用的材种,会直接反映出该
由于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原因,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常会用不同种类的木材制作家具。也就是说,一些古家具所用的材种,会直接反映出该家具的产地和年代,这是鉴别古家具文物价值的重要依据。学会辨别木质,是家具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20实际初,中国古典家具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大量珍惜的古家具外流它国。为此,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有关部门就制订了“五种木料所制的家具不准出口”的保护政策,即紫檀、黄花梨、鸡翅、铁力、乌木等五种珍惜木种所做的家具不准出口。这种“五木法则”在当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因为面对存世数量极大的各代传世古家具及其华彩纷呈的各路款式,在我国古家具学科尚欠发达的时期,一般人很难做到仅从外形上判其高下。据此原则,大量明至清前期的优秀家具有效地被保留在国内。但由于此原则过于简单,又使大量非五木的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家具流出海外。如有宋元风格的漆木家具,明代用楠木、柏木、榉木等制作的优秀家具流失海外者不计其数。

另外,再这种只为木质定高下的简易法则的误导之下,许多人堕入了拜物的误区,认为唯有五木所制的家具才高档,遇到意见年代和艺术均较差的五木家具,也会有激动不已,爱抚摩挲。对木质的崇拜感情,大大影响了一些收藏者对整体造型评品的能力。作为中国古家具主体的非“五木”家具则一概被视为“柴木”,而遭到烂修贱卖,学术界极少开展研究,是在令人心痛。

当今各种与估计据有关的著述中。凡述及木质时,多运用植物分类学名称及其外文名称。其实,近代西方人以植物学为基础的家具用材名称,与古人秉传下来的以直观性、感受性为基础,在物资流通中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商业名称并不合拍,致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只能处于“待考”状态。可以想见,一位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者,当地要对意见旧家具的材质作出判断时,必然要细辩其色泽、纹理、重量等,并迅速将其归入相应的传统商业名称中,及时作出判断。因此,在古家具鉴定方面最简便可行的还是古人留下的以直觉为基础的商用术语。现将中国古家具上常用的各种木材的传统名称、直观形态继辨认常识介绍如下:

 

黄花梨

黄花梨自唐代即有记载,原称“花梨”,古又有“花榈”、“花狸”之称。俗语“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中的花梨即是。清晚期进口新花梨后,才有黄花梨和花梨之别。汤陈藏器《本草拾遗》载:“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间好。”可见,我国早在唐代即已用黄花梨制作器物。

黄花梨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观,主要产自海南、越南一代,大致分“油香”、“降香”两种。“油香”较“降香”色中、质轻、香味大,光线照射下有木变石般的条斑闪动,含油脂较多,无黒髓线,外观常与浅色红木相混。“降香”色浅质重,常有鱼肉纹似的“人”字形排列鬃眼,黒髓线多,鬼脸多,香味小,外观易与新红木混。

黄花梨家具遇阴雨天会发出阵阵幽香,用利刃切削或燃其木屑则有浓郁的芳香。而易与其相混的浅色红木则不但没有香味,反而有酸味。黄花梨较轻,而红木则较重。老家具行中还有“老花梨”之说,其实这只是旧商人为求卖高价所创造的异名,它是指形态近似黄花梨的普通花梨。

鉴于黄花梨的木质特点,明清两代匠师在制器时,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一般采用通体光素,不加雕饰的做法,以便突出木质本身的自然美。在明式家具传世品中,黄花梨家具占了大多数,清代中期以后,黄花梨家具极为罕见。

 

花梨

花梨是自清晚期始,至今一直在进口使用的一种木料。其木幅宽、易加工、油性小、无鬼脸、少花纹,但也会有较浅的条状花斑。花梨鬃眼排列疏散,个体短粗,常呈长圆点状,似缩小的大米粒。其比重近似黄花梨,但外观不如黄花梨致密光润。新剖面颜色艳红,略有香气。

花梨的鉴别要点是它没有黒髓线,无鱼肉纹,不细腻,鬃眼较粗短,少油腻感。花梨木制作的家具多为晚清样式。偶有明式样子的也是民国仿明的作品,明式韵味较差。细辩其比例,做工多似是而非,即猛一看挺像明式,细一看味又不对,即可断其为民国仿品。苏州人常称花梨为:“香红木”,因其剖切时会出香味,而老红木则出酸味。

 

草花梨

草花梨是普通花梨里最差的一种,鬃眼大而松散,毫无油性光泽,质轻无花,美感极差。家具式样多为民国造型。

 

 

老红木

清代中期,由于窗户玻璃在是上等人家的日渐普及,各种镶嵌工艺也日渐盛行,摆放深色硬木家具已成为南北时尚。但紫檀珍贵难求,黄花梨日益枯竭,红木就成了它们最好的代用品,清政府便开始大量从南洋进口红木。清代古籍中称红木为“紫榆”、“酸枝”或“孙枝”,现代广东人仍称其为“酸枝”。扬州古寺一位老僧曾指一红木大案对笔者说是“海木”,当与古籍中“海梅”的记载相合。

红木是现江浙以北的称呼,今人则冠以“老”字以区别新红木。清代红木家具多产自苏广两地。有趣的是,同样是红木,广作家具多选色深黑红的,这大概是由地域和时代的欣赏习惯所致。广东人喜欢近似铁力、紫檀之重色,苏州人则倾向于接近传统的黄花梨和榉木的浅色。这是笔者经多年观察所发现的一个事实。

老红木材幅宽大,木质坚致且光亮,鬃眼细长,色泽由深黑至浅棕黄不等,剖开后闻起来有酸味,有通直的条状光斑,芯材有深色髓线,比黄花梨重,比紫檀轻。浅色红木极易与黄花梨相混。其区别是红木的光斑通直顺长,光感不强;黄花梨的光斑则常有粗细变化,有强烈的木变石般的光感。红木的黒髓线形态平缓,边缘含混,细小处常呈散墨点状;黄花梨的黒髓线形态动感强,边缘清晰,细小处可细如毫发,并呈鬼脸状。红木的鬃眼即细且顺直,排列间隔长短无序;黄花梨的鬃眼排列常呈靶子之势,即似鱼肉丝纹。

红木中色较深的一种,经烫蜡便黑亮如漆,常可与紫檀相混。旧时装修紫檀家具,多以此配补缺料,颇有鱼目混珠之效。

在硬木当中,红木的木质仅次于紫檀,但红木产量大,得知较易,所以世人觉得它不如紫檀贵重。也正因为产量大,所以工匠用红木制器时多采用其最精美的部分,差劣者绝不选用,故红木家具仍不失为上等家具。

 

紫檀

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也最为难得,有“木中黄金”之美誉。其财径极小并中空,故古有“十檀九空”之说,是极稀少珍贵的家具用材。因此,紫檀家具多精雕细刻,做工极考究,并多为清前期皇室宫廷御用之物。因木材生长条件的不同,剖切面的不同,会使木材外观出现多种细微的差别,如金星、鸡血、牛毛等。

紫檀木饱含色素,出剖开呈鲜红色,经打磨烫蜡会呈黑紫色,年代久远后或经日晒雨淋布擦拭,外表色素散尽,则呈灰白色,但一经水湿则立刻又变为黑紫色。紫檀木在白墙上试划可留下红蜡笔般的划痕,红木则没有。取紫檀木屑浸入酒精中,立刻会有大量红色烟雾状的色素翻滚喷出,浓烈快速而美丽,如云如烟,极为奇妙;而红木则出色极慢、极淡、极含混。另外,紫檀中色深而鬃眼少者,极易与浅色“茶乌”相混。

因紫檀木径较小,又多中空,故家具上常有挖补拼接等现象不足为怪。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此种现象更为多见。为了节约珍贵木料,紫檀家具上又多配楠木、景泰蓝、大漆等材料。

紫檀的优点很多,但也有一些缺点:

一是材径太小,一般只有10厘米粗细,一超过15厘米就要空了,即所谓“十檀九空”。这很不利于加工制作家具,给当时的匠师除了不少难题,生给挤兑出了“包镶”和“苏式紫檀工”

二是紫檀色素过多,好比马中之“汗血宝马”,做成家具后,夏天一不小心会染红裙裤;新桌岸上写字会染红双肘。木工用其做刨子,会在浅色木活上划出红道子,称“拉屎”。

三是数量太少,难以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乾隆时的岁贡,整个浙江省进贡紫檀料14段2800斤。乾隆时浙江省是富省大户,才凑了2800斤,还是14段,不是根,合一段200斤,按紫檀的比重算每根也就是像根扁担。太少了!

 

乌木

乌木为常绿亚乔木,产于海南、云南及南洋等地,叶似棕榈,树干极直,高达十余丈,雌雄同株。其木坚实如铁,分量颇重,纹理细腻。老乌木纯黑如墨,光亮似漆,世人誉为珍木。

古籍中有“角乌”与“茶乌”之分。角乌性脆,质光亮似牛角,不可做大器;茶乌性坚但需染色。传世乌木桌椅常为茶乌所制,而乌亮如漆的小件器物如烟袋杆、筷子、玉器的托座等则多为角乌所制。

乌木树小,无大材,加之产量也少,所以价格昂贵。因此,乌木家具一般只有炕桌之类的小件。北京故宫内藏有一件乌木大罗汉床,镶粉彩瓷片,算是例外,堪称罕世珍品。乌木一般多作台面芯板,或台面四周的边框,与其他不同颜色的木材搭配,形成深浅对比,或红黑相映,很是别致。

乌木常与斑竹、黄杨、象牙等名贵木料搭配使用,是旧时“小器作”的上乘材料。近代乐器行有用“乌杨”者,其色如茶乌而质轻软似杨木,常作为装饰用料使用。

乌木日久风化也会呈灰白色,色泽与风吹日晒后的紫檀极为相似,但乌木性脆,表面会生出许多“麻渣”口,俗称“蚂蚱口”,是区别乌木与紫檀的重要标志。另外,乌木不掉色,紫檀掉色;乌木发闷,紫檀声脆;乌木没有鸡血斑,紫檀时有红斑;乌木没鬃眼,紫檀有鬃眼。这些都是区别二者的标志。

 

铁力

铁力又可写作“铁梨”、“铁栗”,在《格古要论》中写作“铁力木”,《广西通志》则称其名为“石盐”,一名“铁棱”,近代广东人称其为“东京木”。

铁力木主要产自印度和我国的两广地区,树干直立高大,直径丈余,质地坚硬,入手沉重,纹理优美,心材呈暗红色。

因其树径粗大,故传世铁力家具常用料壮硕,多为大型齐聚。现在广东许多古建筑上仍可见到铁力制作的门窗梁柱。据说出土的几丈长的明代郑和海船舵杆就是用铁力制成的,可与海浪相搏。

明代铁力家具形制多古朴,装饰手法自成一体,韵味敦厚,可称“铁力工”,应视为广东地区的明式家具,也是清代广制作红木家具的前身。而苏作铁力家具则较典雅优美,极近黄花梨做工。苏作黄花梨家具多以铁力做抽屉底、后身等辅料,俗称“金帮铁底”。因为铁力木的纹理清晰,完全是由鬃眼管孔组成,经磨光上蜡,棕黄相间,久用则色重,给人以“仓古”之感,极受文人雅士之青睐。

据《越南笔记》记载:“铁力木理甚坚致,质初黄,用之则黑,梨山中人以为薪,至吴楚间则重价购之。”意思是说,铁力木在其产地并不值钱,被人当柴烧,但运到江浙一带却成了贵重木料。不过总的说来,铁力木在当时的价格还算低廉,所以明式家具的搭建多用铁力木来做。

铁力木的色泽和花纹,又与鸡翅木很相似,只是纹理要粗些,不仔细看很难分辨。于是,有的家具商常用铁力木伪充鸡翅木,或在鸡翅木家具的个别构件上,以铁力木来替代。铁力木亦有粗细之分,细丝铁力鬃眼细小,木质坚致,重量与紫檀相仿,古人曾用浓苏木水将其染色上漆后冒充紫檀。

 

铁糙

铁糙木质近似铁力,但纹理直而无华。色暗黑少光,可冒充红木,多为晚清广作民间家具,广东地区现在称其为“昆滇”木。近来有商人称铁糙木为“棕竹”木,以求善价。

 

铜糙

铜糙即铁糙中较黄者,河北易县清西陵光绪墓“享殿梁柱”之称,正可印证铜糙、铁糙为晚清流行的木材。现在有人讹称其为“棕榈”木,以抬高身价。

 

南枝

    南枝产自广东,色泽重量均与铁力同,只是纹理较少,常与铁力同用,有“南核桃”之称;云南人称其为“毒核桃”,其果不可食,但可做雕刻工艺品;广西人则称其为“白檀”。

 

鸡翅木

鸡翅木家具传世量虽然不多,但其名气却不小。鸡翅木因其有像鸡翅项间羽毛纹理的木纹而得名,其树生红色果实,又多连理枝,古时晋陕妇女多以此做头上饰物,是友谊和爱情的象征。唐诗“红豆生南国”即指此树,故其材又名“双思木”、“相思木”,也见写做“杞梓木”者。

鸡翅木有新、老之分,老鸡翅木纹理浅褐、土黄相间,高洁淡雅,分量较轻,木质松脆,易切削,家具造型多为高古风格,传世量极少;新鸡翅木黑质黄章,通体有片片黄斑、红斑,不甚匀净,木性较大,用刨子刨时有颗粒状结晶树脂,易伤眼睛及刀具,传世新鸡翅木家具的造型均感偏晚。福建地区生有大量鸡翅木树种,当地称其为花梨木。这印证了王世襄先生关于福建是鸡翅木产地的推断。

鸡翅木纹理极似铁力,许多人为此困惑,其实二者有本质不同:铁力木纹理是由鬃眼排列形成,用指甲划之有高低不平之感。鸡翅木纹理则为不同颜色的木质对比生成,用指甲触之则平滑无碍。这是判别二者的要诀。另外,铁力重而鸡翅轻,铁力纹理阔大而平,而鸡翅纹理细密纷繁,在短距离内即有曲折感。

 

红豆杉

红豆杉产自福建,木质似楠木但质地更细腻坚实,有药香味,常被用来制作闽作大案。

 

柞榛木

柞榛木未见于任何古今著录,但在苏北、皖南一带确实大量存在。其中明式的做工与黄花梨木无二,清式的则多为拐子、太师椅式样。此木色棕黑,有极似鸡翅木的纹理;质坚重光亮,又极似红木,以苏北地区出现最多,有“柞榛出南通”之说。

 

榉木

榉木也叫椐木,产于我国江浙一带,是江浙地区民间最常用的上等木材。其木纹理阔,质地坚细红润,色泽极似黄花梨,是明式苏作家具常用的材种,北人称榉木为南榆,其纹理确与北方的榆木极似,唯鬃眼细密、集中整齐。而北榆鬃艳松散,色淡黄,质较软。榉木经斜剖可出现大量抛物线形纹理,俗称“宝塔纹”,其间有极细密的淡色髓线,极似鸡翅纹理。以苏州东山为代表的用榉木所做的明式家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传统古家具中的精品。

榉木在明清的民间家具中,使用较广。清代的榉木家具的式样和制作手法,也多取明式风格,与黄花梨、紫檀家具的式样和制作手法类似。所以,榉木家具虽非贵重木材制作,但因其工艺价值、观赏价值很高,极受收藏者喜爱。

 

榆木

榆木在我国北方各地均有,与江浙的“南榆”、古代进口的“紫榆”、东北的“沙榆”相区别,北方人常称其为“附地榆”或“北榆”。现在北方传世的各代民间古家具几乎主要都是有这种木材制成。北榆材幅宽,花纹大,质地温存质朴,坚固耐用,色泽明快,价廉易得,故为北方民间古家具的主要用材。

北榆鬃眼疏密渐变,较分散,木色发黄白;南榆鬃眼细密集中成线,质坚色红;而东北榆常有细密分布的沙粒状小斑点,材质更疏松,故称“沙榆”,关内极少见早于民国的沙榆古家具。

 

高丽木

我国至少明代即用进口高丽木家具。存世高丽木家具多为清初式样,常与楸木配用,有其独特的做工。高丽木属于栎木科,与现代进口木材“山毛榉”、“牛毛栎”同属一科,即北方挖烟斗的麻栎疙瘩的同科树种。其木新剖面色泽呈土黄色,经烫蜡后极似黄花梨色,是当时北方物美价廉的家具用料。清宫造办处常用高丽木制作步辇轿杆、船椅、冰车等质轻而坚固的物品。高丽木有许多针尖木射线,其另一90°剖面则呈片状斑纹,极有特色,与现代东北产的柞木相比,质重、色红、“针”密,这是区别二者的要点。

 

桦木

桦木产自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木质细腻,色泽淡白微黄,纤维抗剪力差,易“齐茬段”。其根部及节结处多花纹,古人常用其做门芯。其树皮柔韧美丽,满族人对此树极有感情,常将其镶嵌刀鞘弓背等处。但是其木多汁,成材后多变形,故绝少见全用桦木制成的桌椅。

华北有一种木称“杵榆”,学名“坚桦”,在古家具中偶尔见到有用这种木材制作的几案,形制高古的居多。杵榆质细同普通桦木,但重似紫檀,剖之色泽初白久红。笔者曾用其制成一刨,极坚重“压手”,耐磨受用。笔者又曾在密云的寒山中见过几十年的杵榆,粗细只可盈握。杵榆自古即为名贵木材,故有“南檀北杵”之称。可惜现代人多由不识,很多都被视为“柴木”贱卖出去了。

 

杨木

杨木是我国北方常用的木材,其质细软,性稳,价廉易得,常作为榆木家具的附料和大漆家具的胎骨在古家具上实用。这里所说的杨木亦称“小叶杨”,常有缎子般的光泽,故亦称“缎杨”。杨木常有“骚味”,比桦木轻软;桦木则有微香,常有极细褐黑色的水浸线。这是二者的差别。

小叶杨木质细腻柔软,有弹性,易雕刻,可塑性强,现代大叶杨、窜天杨木质松脆,不坚固,不适合做家具。

 

杜木

杜木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此木雕刻印刷木板和图掌等。

古家具中常见有杜木小件,如座、几、托等,大件家具则少见。杜木的鉴别要点有三点:已是其质似桦木,但无些许鬃眼纹理;二是杜木色灰,少光泽;三是杜木可染黑色以冒充红木。

 

楠木

楠木是一种非常高档的木材,其色为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南方诸省均产,唯四川产为最好。明代宫廷曾大量伐用,故北京故宫几京城上乘古建筑多为楠木构筑。楠木不腐不蛀,有油香,皇家藏书楼、金漆宝座、室内装修等多为楠木制作。

另外,在山西等地民间,常称红木黄花梨等硬木为“南木”,原意应为来自南方的木材,极易与“楠木”混同。

 

樟木

樟木在我国江南各省都有,唯台湾附件盛产,其树径较大,材幅宽,花纹美,尤其是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使诸虫远避。我国的樟木箱名扬中外,其中有衣箱、躺箱、顶箱柜等诸品种。唯桌椅几案类北京居多。

 

核桃木

山西吕梁、太行山盛产核桃。核桃木为晋作家具的上乘用材,该木经水磨烫蜡后,会有硬木般的光泽,其质细腻无性,易于雕刻,色泽灰淡柔和。其制品明清都有,大都为上乘之作,可用可藏。其木质特点为:只有细密似针尖状鬃眼,并有浅黄细丝般的年轮,重量与榆木等。

 

楸木

民间称不结果的核桃为楸,楸木鬃眼排列平淡无华,色暗质软少光泽,但其收缩性小,正可做门芯、桌面芯等,常与高丽木、核桃木搭配使用。楸木比核桃木重量轻,色深,质松,鬃眼大而分散,这是区别要点。东北产楸木色重,遇水变黑。华北产楸木色白质轻

 

梓木

梓木俗称“楸梓木”,是对各类楸木的统称,更宽泛意义上是对楸木、楠木、核桃木、杜木等松软细致木材的统称。

 

柏木

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药,柏子可以安神补心。柏木色黄、质细,气馥,耐水,多节疤。上好的棺木也用柏木,取其耐腐。

传世的柏木家具有南北之分,“南柏”亦称“黄柏”,产于长江流域,其款式多为明式的披麻上漆里做工。黄柏之坚细者,可充黄杨用于镶嵌。北柏色红多节,京东常有白奴所制的造型高古之桌传世,多由原名风格。

 

波罗哥

波罗哥是广作家具中常用的一种木料,其色质极似楠木,但较楠木又略硬略重一些。其加工性好,但抗剪力差,容易“齐茬段”。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广东人常将其染色、烫蜡后以冒充红木。

 

 瘿即树木受伤外后,组织发生病变,纤维扭曲生成的包结。瘿生的奇形怪状,古人常将其之称各种齐聚,如笔筒、碗、瓢等,颇受文人墨客和道家清修之士的喜爱。

瘿木是瘿结剖开后的木片,气温里弯曲美观,是极好的装饰用材。常用的瘿木有楠木瘿、桦木瘿、榆木瘿、樟木瘿、黄花梨瘿等,因质地不同分为“软瘿”和“硬瘿”,从形状上分又称“芝麻瘿”、“葡萄瘿”、“核桃瘿”及“山水瘿”、“兔面瘿”等等。

所有瘿木中,最常用的是楠木瘿,因其材质性小、面积大、来源广,多被用作桌芯、椅背芯及柜门芯等,在明式家具上早有应用;清中期以后大量应用在苏作红木家具上,成为苏作家具的一大特色。

瘿木色淡橙黄,文雅高贵,足以和广作家具的石材媲美。瘿木板木纤维纷乱,强度较差。

瘿木在很多古籍上写作“影木”、“英木”等,其实都应是这个“瘿”字。英木不够宽时可接长,但不能用刨子取值拼粘,要随着其曲折的花纹自然拼对,粘好后天衣无缝。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